七星河 芦苇深处听鹭声

来源:人民日报  2016年10月28日 14:27  

金秋时节的七星河湿地。(摄影:汤富)

金秋时节的七星河湿地。(摄影:汤富)

  两草一水七分苇,入秋后的黑龙江双鸭山市宝清县七星河湿地,尽显原生态的朴素美。

  “当年北大荒搞农业开发时,不是没想过开垦这儿。”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崔守斌说,“幸好七星河湿地主要是低河漫滩,重沼泽区域连人进去都要穿着水衩子,更别说大型机械了……就这样,这里幸运地留存下来。”就是这片湿地,曾在2011年被正式列入《国际重要湿地名录》。 

  七星河湿地仍具有北大荒的原始风貌。

 双鸭山市友谊农场工人在机械化收割小麦

 双鸭山市友谊农场工人在机械化收割小麦

金菊丰收(黑龙江摄影协会供图)

金菊丰收(黑龙江摄影协会供图)

  登上保护区内的瞭望塔——芦荡飘摇,空无一人。“两草一水七分苇,芦苇是七星河最主要的植被。1992年成立宝清县七星河芦苇自然保护区时,主要就是保护芦苇荡子”,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马瑞富介绍,由于几十年来没遭到大规模破坏,这里仍具有北大荒的原始风貌。

  这片湿地,自然植被以芦苇、小叶章和苔草沼泽为主。保护区内共有高等植物386种,水域生态系统完善,是三江平原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、繁育地、迁徙营养补充地。据监测,保护区内有丹顶鹤、白头鹤、东方白鹳等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,白琵鹭、白枕鹤、大天鹅等1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。

  崔守斌指着管护站的地图说,“这儿有一条约摸10公里的狭长带,长满了塔头墩子”。这个塔头墩子,学名塔头苔草。“可别小瞧它,作用大着哩!”崔守斌介绍,塔头的饱和吃水量能达到本身重量的4倍—10倍,旱年释放、涝年吸收,“湿地蓄水、防洪功能主要就体现在这塔头墩子上。”

  核心区“零耕地”,每年11.5万只候鸟来此栖息。

七星河湿地巡护路上,成群的苍鹭、白鹭悠闲栖息。(摄影:李俊霖)

七星河湿地巡护路上,成群的苍鹭、白鹭悠闲栖息。(摄影:李俊霖)

  七星河湿地在1998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,又在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退耕还湿、清理地窝棚的力度不断加大。“1998年至今,保护区累计投入资金800多万元,退耕15218亩。”马瑞富说,目前保护区已实现核心区内无任何耕地,基本杜绝人为活动干扰,缓冲区和实验区内的少部分耕地也正通过补偿、置换等方式逐步退出。

  为使退耕地和原始湿地植被逐步融为一体,2015年起,保护区管理局连续两年投入40余万元进行了以芦苇、小叶章和挺水蒲草为主的湿地植被恢复试点工作。目前,已恢复湿地植被面积达5.2公顷。

  逐步好转的生态环境,引来更多鸟儿。据统计,作为东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,这里每年有大约11.5万只候鸟来此停歇、筑巢、繁衍生息。

  此外,鹬类、鸥类的幼鸟数量,也以每年千余只数量递增。“427日,我亲眼目睹了数万只白额雁在湿地停留觅食的场景,鸟儿们铺天盖地,壮观极了!”七星河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工作人员周玉兰说。

  管护员把湿地当家,守护这片“净土”

  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宋军2005年从部队复员后就来到保护区工作。曾有一次非法捕鱼高峰期,他和管护员们展开拉网式搜索,连续在管理站工作56天不回家。还有今年56岁的管护员李美江,1998年就来到保护区工作,一干就是18年。

  正是这些把湿地当家的人,守护着这片“净土”。“近年来,管理局共在保护区设置了4个基层管护站和1个管护点,组建了一支24人的专职巡护队伍,还建设了3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,严厉打击在保护区内偷猎、捕鱼、私搭滥建等行为。”马瑞富介绍,七星河保护区边界沿线长、管护难度大,保护区从2008年开始分别与相邻的富锦市三环泡自然保护区、五九七农场和友谊农场达成联防共管协议,扩大湿地保护范围,有效打击违法行为。通过严格管护,近年来,湿地内毁湿开荒、放牧、捕猎和私搭滥建的情况基本杜绝,案件发生率也在逐年降低。(记者:柯仲甲)

编辑:陈平丽 责任编辑:
相关链接
我要评论
合作帐号: 登录 注册|忘记密码?
注册>>
登录
下次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?

合作帐号登录

×
航拍中国更多 >>
纪录片《两个威廉的长城》更多 >>

©直播中国 京ICP备10003349号

860010-1159040100
1 1 1